双合镇人大代表、双桥都村委会主任李志良代表履职始终围绕“乡村需、村民盼”:针对土地“小、碎、散”,他推动土地流转,做通村民工作并引进龙头企业,让闲置土地成为增收资产;聚焦民生短板,从出行、休闲需求出发,推进道路升级与河道整治,提升乡村宜居度;破解“干部干、村民看”治理难题,用活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;面对乡风弱化,以文化活动聚人心、乡贤力量助发展。
近年来,双合镇双桥都村先后获评“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”等称号,李志良将代表职责落到实处,凭实绩获村民信任,是村民心中的“领头雁”。

激活土地潜能,铺就产业振兴路
双桥都村曾因年轻人外出务工,大量土地“小、碎、散”,部分撂荒,村民守着土地却难增收。
李志良深知,土地是乡村发展的根基,要破局必先让土地“活”起来。他先从打消村民顾虑入手,每天清晨扎根田间,趁着村民劳作间隙讲解土地流转政策,日夜走访向村民算清“零散种植”与“集中流转”的收益账。对持怀疑态度的村民拿出周边村庄成功案例苦口婆心地解释。最终使得双桥都村大面积连片化土地顺利完成流转,零散土地连成“整片田”,惠及农户273户。
土地连片后,李志良发挥人大代表资源优势,多次走访镇农业部门,得知中欧合作产业园区食堂有蔬菜采购需求,立刻对接本村轩宝农场,协助农场通过资质审核与样品检测,成功成为园区供应商。以此为契机,村里建起轩宝蔬菜基地,带动村民就业,还形成“企业带农户”的种植模式。2024年,他又积极助力整合撂荒地,引进企业建设魔芋种植基地,构建“种植-加工-销售”全产业链。如今,蔬菜基地作物长势喜人,魔芋基地厂房稳步建设,村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,田野间满是产业发展的生机。

聚焦民生实事,绘就宜居新画卷
“产业要发展,生活更要舒心”,这是李志良深信不疑的理念。过去双桥都村基础设施薄弱:联双线与布双线村道年久失修,坑洼不平,雨天积水难行;双桥河护岸破损,涨水时淹田,村民不敢靠近。这些民生短板,成了他的心头事。
李志良将村民诉求记在笔记本上,多次前往镇政府对接项目、争取资金,推进基础设施升级。先是实施村道“白改黑”工程,4.8公里水泥路全部铺沥青,增设路灯与交通标线。工程竣工后,曾经的“颠簸路”变成“平顺路”,村民雨天出行不再沾泥,夜晚出门也有了光亮。接着,他牵头推进双桥河“一河两岸”工程,加固护岸、补种垂柳、铺设步道、安装景观灯带。如今,双桥河白天“垂柳依依、河水潺潺”,夜晚灯带亮起,成了村民休闲散步的热门地,曾经冷清的河道焕发新活力。
2025年,李志良又结合村民新需求,尽心尽力推进村内每一项民生工程,从河岸绿道提升到文化楼整治,从公路路口改造到活动广场升级,每一项都经过前期调研,精准匹配村民生活需求。他始终认为,民生工程没有终点,只要村民有需要,就会持续推进。

用活积分治理,激发乡村新活力
以前的双桥都村存在“干部干、村民看”的治理难题:环境整治村干部忙前忙后,村民参与度低;邻里有矛盾,多等村干部调解,不愿主动介入。李志良思考,要让乡村治理有效,必须让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。
近年双合镇推行“农村积分制”试点工作,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、垃圾分类、邻里互助等行为量化为积分,可兑换生活用品,还能作为评先依据。想法推出后,部分村民觉得“积分不值钱”,老年村民因不会用手机小程序不愿参与。
李志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身份作用,通过组织人大代表、党员代表、村民代表召开多场议事会,细化积分规则,确保简单公平;再发动代表与党员分组入户,对年轻人手把手教用积分小程序,对老年人用“拉家常”讲清好处,还安排志愿者帮忙代录积分。他带头参与,每天打扫家门口卫生、帮邻居解难题,月底用积分兑换米面油,在村民大会上展示实效。参与积分制的村民越来越多,村民主动分类投放垃圾,积极参加村里会议,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,村里环境更整洁、邻里更和睦,乡村治理活力被成功激活。

厚植文化根脉,凝聚乡村向心力
乡村振兴既要“塑形”,更要“铸魂”。过去双桥都村文化活动匮乏,年轻人外出,留守老人孩子生活单调,邻里互动少,村庄缺乏凝聚力。
李志良从传统活动入手,先恢复重阳敬老活动。每年重阳节,组织村干部与志愿者准备饺子宴,邀请理发师、医生到村为老人免费理发、体检。活动吸引了在外乡贤回流,看到老人们的笑容,乡贤主动提出捐款支持。在他的积极推动下,双桥都村通过乡亲交流座谈会募集约40万元专项支持“百千万工程”,让乡贤力量成为乡村发展助力。
为响应村民期盼,李志良又积极陆续开展奖学金表彰、拔河比赛等活动——村里优秀学子升学,举办表彰仪式发放奖学金,鼓励重视教育;农闲时组织拔河比赛,村民自由组队,无论输赢都有小礼品,热闹氛围让村庄多了“烟火气”。如今,双桥都村不仅产业兴旺,更充满温情,村民主动互帮互助,积极为村庄建设出谋划策,曾经冷清的村子,变成充满人情味的“大家庭”。